孩子過分依賴安撫物,應強行戒除?2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「戀物」
3歲的天天是個可愛的女孩,她有很多的玩具,毛茸茸的兔子、可愛的長頸鹿、造型很萌的河馬……
這些漂亮的玩具都擺放在家裡,但是讓她不離手的卻是一隻小灰熊,這個玩具是她過生日時姑姑送給她的。
在天天睡覺的時候小灰熊是一定要放在床邊的,有時連吃飯都要抱在懷裡。
有一次,天天抱著小灰熊去公園玩,在草地上摸爬滾打,搞得很髒,回來後,媽媽把小灰熊放在了鞋架上,準備明天洗一洗。
等媽媽忙完了家務,看到小灰熊已經躺在了天天的枕頭邊。
媽媽趁著天天不注意,想拿起來放到洗衣筐裡。沒想到天天看到後大喊:「我的大灰熊,不許拿走!」
過了幾天後,天天對媽媽說:「媽媽,如果你愛我,就應該愛我的小灰熊,它是我的寶貝!」
媽媽聽了後哭笑不得。
像天天的這個小灰熊就是她的 依戀物,在眾多玩具中獨獨喜歡的那一個,無論吃飯睡覺,還是外出旅行,都一定要帶上,哪怕又髒又破都不捨得丟掉的。
這個依戀物,有的孩子有,有的孩子可能沒有。
依戀物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?
依戀物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
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熱愛,是從對媽媽、爸爸等主要撫養人,再到對周圍的環境,對某些或某個物品的熟悉和喜歡開始的。
胡萍在《善解童貞》中說:
「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,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、一塊毛巾,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、新環境的情感拐杖。
當孩子對環境的適應感覺心力不濟的時候,會依靠依戀物來幫助自己適應新的環境,調整自己的情緒,穩定自己的心境。」
我們也可以理解為,依戀物其實是媽媽的替代品,孩子能從中找到安全感。
在一定階段內,依戀物是孩子必不可少的 陪伴者、傾聽者,能夠讓情感上具有依賴性的孩子,內心感到安全,很好地 實現獨立。
孩子產生依戀行為大多發生在6個月~3歲, 2歲時往往最為強烈。
這時如果一直由媽媽陪伴,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得特別好, 戀物情結可能比較輕甚至沒有。
相反,如果孩子6個月的時候,媽媽就出去工作了,早出晚歸,早上孩子還沒醒媽媽就走了,等晚上媽媽回來的時候孩子已經睡了,那麼,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就會轉移到 某個物品上,以此來克服內心的焦慮,使內心感到平靜和放鬆。
如果媽媽理解孩子的內心,給他準備一個玩具,當自己離開的時候,就讓孩子抱著玩具,出門玩耍的時候也讓孩子帶上玩具,這樣,他就會大大減輕因思念媽媽而產生的 緊張、煩躁情緒,避免產生不安全的感覺。
當然,這並不是說,我們準備了依戀物,就可以不跟孩子親昵、不理會他們的情感需要。對孩子來講,依戀物只是父母離開時的一個 慰藉物,並不能代替父母來愛他們。
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依戀物
對孩子來說,成長的過程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,而這個過程,是十分艱辛的。依戀物能幫助孩子渡過這個艱難的時期。
我有個朋友,由於工作忙,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,孩子把對媽媽的愛轉移到了一隻小猴子身上,一分鐘都不能離開小猴子,否則就會神經緊張,哭鬧不已。
但是有的媽媽會無視孩子的依戀物,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 傷害行為,孩子會不開心。如果強行把依戀物與孩子剝離。孩子的「情感寄託」不會因為一個依戀物消失而消失。
當孩子的依戀物被丟棄,他可能會發展出另一個依戀物,又或者是另一個行為來替代。
孩子的正常依戀行為是不會影響到心理發展的,反而強行戒除依戀物,一旦處理不當,不僅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,反而會加重孩子的 焦慮,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不可磨滅的 心理陰影。
在孩子眼裡,世間萬物都有生命、有情感,需要愛惜。 重視孩子的依戀物,不要隨便亂扔,這也是對孩子的尊重。
要引導孩子恰當的「戀物」
什麼叫恰當的「戀物」?
簡單來說,依戀物能夠陪伴孩子,慰藉孩子的心靈,不會引發其他的成長問題,等孩子內心足夠強大後,就能看淡依戀物。
我們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?
1、找到適合孩子性別特徵的可戀之物
在0~3歲的孩子眼裡,玩具是他們的小夥伴,能夠陪他們一起玩兒。在玩具中,那些柔軟的、毛茸茸的小動物玩具更貼近現實,等孩子長大了,更容易把這份對玩具的依戀轉移到對真實動物的保護和喜愛上來,所以, 動物玩具更適宜做依戀物。
甯甯有一件心愛的玩具,是媽媽親手做的小玩偶。玩了幾年小玩偶舊了,她依然愛不釋手,每天晚上都會抱著小玩偶入睡。甯寧把小玩偶當成了媽媽的替身,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,有小玩偶陪伴,她就不寂寞了。
2、避免讓孩子戀上大人身體的某個部位
同事家孩子洋洋,在同事出差的時候,洋洋就跟奶奶睡了一段時間,那段時間為了哄洋洋入睡,奶奶會跟他玩一種摸耳朵的遊戲。
後來,洋洋就養成了睡前摸耳朵的習慣。媽媽不在身邊,奶奶為了安慰洋洋,就任由他摸著耳朵睡覺。媽媽回來後,每天睡覺的時候洋洋一定要摸著媽媽的耳朵才能睡,不讓摸就哭,就是半夜翻個身也要摸一下媽媽的耳朵在不在,搞得媽媽很無奈。
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,我們要避免讓孩子戀上大人身體的某個部位,否則,不但當時不舒服,還可能導致將來的不方便。
涵妮媽媽寄語:
依戀物本身就是父母愛的替代品,如果想讓孩子戒除,不如用愛來替換。
多擁抱和親吻,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,這是最好的辦法。沒有什麼比豐盛的愛更能治癒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