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獨自玩缺乏合作意識?掌握3個實用方法,激發孩子合作積極性

因為疫情現在都宅在家裡,除了不必要的出門,每天都安排好了女兒的運動和一切有規律的生活。努力讓每天都過得比較有意義,當然這也少不了寶爸給力的陪伴,讓女兒的一天過得更加的充實。

在昨天收到一位兩寶媽的私信,說起家裡大寶的一個問題:

這位寶媽家裡有兩個寶寶,大寶萌萌現在三歲了,二寶還不到一歲,因為寶媽要照顧二寶,所以大寶經常一個人在家裡玩,很少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,不懂得合作,遇到困難時,也不知道去求助別人。

寶媽說起在上個月發生的一件事,一天上午,鄰居家的孩子四歲的木木來家裡玩。萌萌正在搭積木,她想搭一座城堡,可搭來搭去都失敗了,城堡一次又一次倒塌了。急得萌萌皺起了小眉頭,摔起了積木。

木木看到了,走過來想幫忙,萌萌卻不領情,一把推開了木木的手。寶媽看見了,告訴萌萌:「木木哥哥會玩積木,能搭很多漂亮的城堡,你可以請他幫幫你。」

「不要!」萌萌一邊說,一邊將搭了一些的城堡全部給推倒了。

過了一會兒,萌萌抱著洋娃娃玩,給洋娃娃穿好衣服之後,她突然想到要給娃娃玩打針的遊戲。

木木也想參與到這個遊戲中來,便對萌萌說:「咱們倆一起玩吧,我來當醫生,給娃娃看病吧,說著拿起了聽診器。」

萌萌還是不同意:「我不。」說著,搶過聽診器,自己玩了起來。

寶媽說大寶萌萌總是這樣,一點兒合作意識都沒有,有時很多事情完全靠她自己根本做不好。想要改變她,可是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辦法好。

在上面的事例中,萌萌是不願意合作,喜歡獨立做事情,而木木則是一個願意跟其他人合作做事情的孩子,那麼兩個孩子出現的效果肯定不一樣,不願意合作的人想要獲得別人的支持,肯定會很困難。

每個孩子最終都會走向社會,作為社會的一份子,如果缺乏跟其他人合作的能力,一味的只是單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,對於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問題,可能很容易被遇到的困難打倒,阻力重重,缺少前進的動力。

一、父母要明白合作的重要性,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

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,「如果孩子未曾學會合作,則容易走向孤僻,並且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。」

不要小看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,這是一項基本的 生活技能。隨著孩子的成長,他們會出現「獨立意識」,出現競爭心理,而父母要做的,就是在孩子合作意識出現的 萌芽時期,正確地引導孩子,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 合作觀

那麼先明確一下什麼是 合作

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,為達成同一目標而結合在一起,相互配合、協助的社會活動行為。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,與人溝通、相互幫助、合作分享等都是合作能力強弱的體現。

個人能力強,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但是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,而一群人可以做非常大的事情,所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想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、工作、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幫助以及獲利機會,就要在小時候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。

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,合作就是在 做遊戲、學習的過程中,能夠主動配合、分工合作,使活動能夠順利進行下去,同時每個人都能從中實現自己的目標。

可是,在現代家庭生活當中,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多,他們之間的合作互助行為就比較少見了,更常見的是孩子 自私、自利、霸道、專橫等行為。

所以,如果孩子不懂合作,那麼將會嚴重制約他今後的發展。由此可見,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,對孩子有著極其重要的 意義

二、要激發孩子的合作願望,可以充分利用「共生效應」

著名作家卡耐基曾說:「一個人的成功,15%是靠專業知識,85%是靠人際關係與處事能力。」

有位當老師的朋友說過一件事,他們班有個孩子為了考第一名,不願意與別人一起討論題目,只想自己攻克。但隨著知識點的不斷深入,這個孩子做題越來越力不從心。

作為父母必須讓孩子認識合作的重要性,孩子遲早要走向社會,僅僅在 學習好這方面是遠遠不夠,而要學會與人相處,擁有合作意識則是 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。所以,父母需要充分引導孩子,讓孩子逐漸擁有合作意識。

在自然界中,有這麼一種現象,一株植物單獨生長,就會矮小,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,就會根深葉茂、生機盎然。人們把這種相互影響、相互促進的現象,稱之為「共生效應」。

父母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效應的原理,教孩子在相互合作中獲得發展,通過增強孩子合作意識的方式,激發孩子的合作願望。

當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,可以引導他和別人一起,讓孩子通過合作獲得更多的樂趣。

比如,玩遊戲就是提高孩子合作能力 最直接有效的活動,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。

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帕頓在1932年的時候,對數百個孩子進行研究。他發現孩子會從一些其他人配合的遊戲中,養成社會意識和合作意識,這些遊戲對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在這裡推薦一下適合孩子在家玩的遊戲——搭積木、拼圖一類的組裝遊戲。

這類遊戲,不但非常有趣,而且在遊戲的過程中,我們就可以培養孩子動手能力、協調空間想像力以及團隊協助的能力,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孩子的 合作習慣,缺乏他人的支援配合,很難拼出完美的作品。

記得在我女兒三歲左右,她在玩拼圖的時候,我在她旁邊幫忙一起拼,我們一起尋找缺少的部分時,會一起探討這個缺失的部分跟哪一塊比較像,不僅從讓她知道合作能夠讓事情更有效率,而且慢慢的女兒學會了拼圖的一些技巧性,這些都得益於在她一開始拼圖時我們的互相交流中。

所以在遊戲的過程中,孩子可以逐步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,從一個人獨自玩發展到與他人共同遊戲,自然而然地就發展了孩子的合作能力。

總之,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,讓他們學會與他人相互合作,才能使其健康、活潑地成長。

三、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,父母可以這樣做

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,因為孩子能夠由此看到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程度。換句話說, 家庭環境給予孩子關於人與人之間合作的最初印象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家庭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面:

安排好了時間帶孩子外出,快出門時,孩子卻一直磨蹭、玩玩具,遲遲不肯配合穿衣服、換鞋子,這個時候你就會說了:「我昨天就跟你說好了今天9點要出門,現在都過了10分鐘了,你怎麼回事,還在那裡磨蹭,玩玩具。」當孩子聽到這些話時,心裡只會更加不想合作!

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呢?分享我覺得非常實用的3個方法可以實踐起來:

● l 方法一:為孩子提供、創造合作的機會和條件

日常生活中,我們要多多地為孩子提供、創造與他人合作的 機會和條件,激發孩子合作的動機,讓孩子在實踐中逐漸學會相互協商、配合以及友好合作。

在女兒小的時候我經常帶她到公園、社區裡,那兒有許多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,當然,我也會經常邀請認識的一些朋友帶孩子到家裡來玩。

記得在三歲半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,有位好朋友帶著她家三歲的兒子開心來玩,沒一會孩子們玩起了氣球,兩個孩子都想要玩「拍氣球」的遊戲。可是,氣球只有一個,怎麼能讓兩個孩子一起玩呢?

想到孩子們難得聚在一高興地玩,我連忙去找找看,還好找到了一個氣球,幫他們吹了起來。這下,一人一個氣球,他們玩得很帶勁。

然而,不一會兒,開心的氣球碰到一個尖物,被紮破了,這下只剩下女兒手裡的一個氣球了,兩個孩子開始搶了起來。

看到這種情況,我趕緊給他們兩個出了一個主意,兩個人輪流拍氣球,一個人拍一下,這樣氣球就會一直在空中,不會掉下來了,如果誰沒接准,氣球掉了下來,就由誰負責把氣球再拍上去。說著,我還做了示范,他們馬上就明白了,然後就開始玩起來了。直到這個氣球也被紮破了,他們才高興地結束了這個遊戲。

在女兒跟小夥伴玩氣球的事例中,我幫他們提供了遊戲時所需要的材料,並及時的給他們制定了遊戲的規則,讓兩個孩子學會了合作,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,同時,也讓他們明白了,只有相互配合才能使遊戲進行下去。

● l 方法二:教給孩子合作的方法,指導他怎樣合作

許多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合作,這就需要我們教給他們合作的方法,指導他怎樣合作。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在遊戲過程中, 自覺地與他人合作。

記得有一次我帶女兒去鄰居家玩,她家有一對雙胞胎甜甜和蜜蜜,年齡都跟女兒差不多大,三個孩子湊到一起就在商量一會玩什麼遊戲呢?

「玩醫生和病人的遊戲吧!」甜甜提議;

「我不喜歡玩這個!」蜜蜜表示反對;

「那玩剪刀、石頭、布吧!」女兒說。

甜甜又不同意了:「不好玩!」

一時間,三個孩子沒了主意,便跑過來問我們大人。

我對他們三個說:「你們自己商量吧,想玩什麼就玩什麼。」

甜甜想了想,說:「我們玩過家家吧。」

「那好吧。」

「我來當‘媽媽’。」甜甜說。

「不行,我來當。」蜜蜜趕緊說。

「我也要當‘媽媽’。」女兒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。見她們吵了起來,我趕緊過來問:「你們都想當‘媽媽’,可是這個家裡沒有了‘娃娃’和‘爸爸’,怎麼辦呢?」

這時,甜甜說道:「那我來當‘娃娃’吧。」

「我當‘爸爸’。」蜜蜜也選擇了自己的身份。

「那好,你們一起把需要的東西都拿過來,然後玩吧。」對她們說完,三個孩子便行動起來,洗衣服、做飯、看娃娃。就這樣,三個孩子愉快地合作組成了一個「家庭」,並且能很好地分工,將「過家家」遊戲順利地進行了下去。

通過我教給三個孩子們的方法,讓她們進行合作,她們不僅能做得很好,而且玩得很開心,利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就會明白合作有很多好處,從而更能激發孩子們合作的積極性。

● l 方法三:讓孩子體驗合作成功的喜悅,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合作

在活動中,孩子之間的合作通常會讓他們的活動變得快樂而有趣,而合作成功的話,也能增進孩子之間的友情。可是,孩子自己感覺不到,他們並不懂得合作的 重要性

所以,在孩子有合作行為,並有一定的成果時,我們要及時給予表揚,讓孩子體驗到合作成功的喜悅,從而更樂於合作。

女兒有一個她從小玩到大的「好閨蜜」娜娜,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遊戲。有一次,去娜娜的家裡,兩個人搭起了樂高。沒過一會兒,就聽見女兒大聲叫了起來:「我搭的好看,你看我搭的房子,還有圍欄呢。」

「我的才好看,我在房子旁邊還搭了一座小橋呢。」娜娜也不甘示弱。

原來,兩個孩子在比誰搭的房子漂亮,為這事吵了起來。

聽到她們爭執的聲音,我們兩個大人走過去看到兩個孩子的搭建成果,鼓勵她們說:「你們兩個人搭得都很好。但是,如果你們倆個合作一起搭的話,肯定能搭出更好、更漂亮的房子。」

「好啊,好啊。」聽了我們的話,兩個孩子都表示贊成,她們開始把所有的積木都拆開,重新開始搭建房子。

沒過一會,她們就跑過來讓我們欣賞她們搭成的大房子,別說,兩個孩子真的搭建的很漂亮,在房子的旁邊還搭了一個大大的彩虹橋。

我們為她們兩個豎起了大拇指,誇獎她們:「你們兩個一起合作搭的房子可真漂亮,真像白雪公主住的宮殿。」聽了我們的誇獎,兩個孩子都高興極了,她們兩個還商量:「我們再搭個比這還大、還漂亮的房子吧。」

通過上面女兒的事例,讓兩個孩子感覺到了合作的好處,尤其讓她們清楚合作與不合作之間的差異,這樣更能激發孩子們進一步合作的想法和合作的意識,逐漸讓合作成為孩子的 自覺行為

涵妮媽媽結語:

在當今社會中,團隊精神是一種優秀的品質,如果孩子具有團隊精神,將更有益於他立足於世。

因此,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合作的機會,讓孩子在合作中獲得更多的團隊精神。

對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,你還有哪些好的建議呢,歡迎留言區一起討論!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