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怕黑、恐懼?家長別再用「別怕」敷衍了,4個方法消除恐懼感
最近跟同事聊天時,說起她家孩子諾諾,諾諾的身體從小就是體弱多病,沒少和醫院「打交道」。
這就導致了諾諾一直對醫院充滿著恐懼,她一見到醫生就會大哭大鬧。不管大人怎麼哄她,都不管用。
最後,大人實在沒辦法了,只能強行按住她,才能讓醫生得以順利打針。
其實諾諾的這種恐懼,源于她清楚的知道打針帶來的疼痛。其實,孩子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的恐懼,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不理解、沒接觸過,其本質是心理上的 不安全感。
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消除這種恐懼感呢?
恐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的情緒體驗
心理學家勞倫斯·科恩提到,成年人總認為「童年」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,然而我們搞錯了(或者忘記了),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,不僅有好奇、興奮和幻想,還有恐懼、憤怒和悲傷。
對孩子來說,恐懼是一種 很正常的情緒。
有研究發現,90%以上的正常孩子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:
40%的2~4歲的孩子至少恐懼一樣東西。43%的6~12歲的孩子至少會恐懼七種東西。並且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 恐懼物件,年齡偏低的孩子恐懼以生理、物理和物質環境為主的 自然現象。
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他們開始恐懼以想像、交往、自尊為主的 心理和社會現象。
每個年齡段恐懼出現的不同情況:
1、6個月以下的孩子
高分貝的雜訊、突如其來的聲響(如雷聲、鞭炮聲、警笛聲等)以及身體突然失去支撐,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而哇哇大哭。
2、6個月~1歲的孩子
這個時期的孩子害怕一般意義上的陌生人,對於比較生疏的環境也會感到恐懼、害怕。
3、1~2歲的孩子
害怕一個人睡、害怕與父母分離、害怕受傷、害怕去醫院、害怕醫生,還害怕被稱為「壞蛋」的人。
4、2~3歲的孩子
孩子會害怕黑暗,害怕孤獨,還害怕父母爭吵。
5、3~5歲的孩子
孩子會害怕失敗,害怕被拒絕,害怕被嘲笑,害怕被懲罰,害怕黑影,害怕想像中的怪獸。
當孩子感到恐懼、害怕的時候,常常雙眉向中間緊皺,眼睛睜大,嘴巴大張。
另外,典型的恐懼微表情在孩子整個眉眼中呈現出因害怕而躲避、努力向後撤的狀態。
當我們觀察到孩子有這樣的表情時,說明孩子的內心是恐懼的,在這時就要適當安慰孩子,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。
父母要理解孩子對黑暗的恐懼
孩子在成長階段,對很多東西都是一個認識的過程,尤其對於 黑暗,孩子認識的時間尤其很長。
因為孩子對黑暗充滿著畏懼,年幼的孩子經常不能清晰地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構世界。他們會把圖書、影視或故事裡的妖魔鬼怪全部帶到現實來,認為它們就是真實存在的,所以也會害怕黑暗中有未知的恐懼和無名的怪物。
經常有孩子,晚上睡覺不關燈。因為孩子需要用 燈光來驅散內心對黑暗的恐懼。
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:孩子怕黑正是因為他的大腦有了初步的智慧。怕,代表著孩子對危險識別的敏感,自我能力的認知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。
對於孩子對黑暗的害怕,很多父母會說:
「這有什麼好怕的,別怕。」
「又不是真的有怪物,瞧你那點出息。」
其實只要害怕不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,做個「膽小」的人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。
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孩子怕黑就擔心孩子膽小沒出息。
記得女兒在4歲左右,有段時間很害怕夜晚的光影。她跟我說:「紅色的光好像眼睛啊,那一條紅色、一條黑色、好像條紋的是什麼什麼……」
在我們大人眼裡,或許只是斑斕璀璨的燈光,但在孩子卻滿眼全是光怪陸離的「怪物」,怕得不行。
我後來跟女兒玩了在黑暗中摸人的遊戲,我們都蒙上眼睛玩,通過聽聲來抓人,利用在遊戲中驅除女兒對黑暗的恐懼,後來玩了多次這種遊戲後,女兒漸漸的對黑暗沒有那麼害怕了。
所以害怕、恐懼、怕黑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情緒,這是一種本能,我們 正確的應對極為重要,要及時引導幫助,讓孩子儘快走出不安。
幫孩子消除恐懼感父母要這樣做
因為年幼的孩子缺乏生活經驗,有時只是被大人嚇唬得害怕,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不要隨意用一些帶刺激的語言嚇唬孩子。
當孩子感到害怕時,我們可以給他講一些道理,告訴孩子他的害怕是他自己想像的,實際上沒有那麼可怕。
面對孩子的恐懼害怕,我們要用正確的辦法幫助孩子消除:
1、用肢體語言安撫孩子的害怕情緒
當孩子被突如其來的聲音或事件嚇著時,比如閃電打雷、陡然摔倒等,我們可以用溫柔的 話語和溫暖的 懷抱安撫孩子的情緒。
女兒2歲時,一到下雨天打雷就會非常害怕,我會對她說:「寶貝別害怕,媽媽會抱著你,現在沒事了。」
我們也可以摸摸孩子的頭或拉拉她的小手,這些動作都能夠給孩子傳遞一份 戰勝恐懼心理的力量。
2、讓孩子見多識廣
孩子在某個年齡段會對 陌生的環境或陌生人感到比較恐懼。甚至是父母自認為比較熟悉的朋友或同事,孩子也不太願意接近。
其實,這是孩子認知水準提高的表現,他進入了一個 自己建立安全感的階段。因此,父母不要強迫孩子立即接受新環境和陌生人,可在平時多帶孩子與別人交往,孩子見得多了,自然就不會這麼害怕陌生人了。
3、用事實來說服孩子
女兒在剛開始打疫苗的時候都會大哭,因為接種預防針帶給她的刺痛感讓她感到了恐懼。
我們最好不要以 「打針一點都不痛」這樣的話來 欺騙孩子,也不要詳細地描述打預防針帶來的「痛苦」感覺,只需要溫和地告訴她打針的 真實感覺就行。
我會這樣跟女兒說:「剛打針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痛,但這種疼痛很快就會消失的。」
然後跟女兒約定打完針做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。記得在打疫苗的地方擺放了很多的搖搖車,女兒打完針後,會讓她做一個搖搖車,在女兒那個年齡段搖搖車對她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大的,通常在這個時候,女兒害怕打針的恐懼心理也會得到緩解。
同時當孩子在打針的時候,我們要守在孩子的身邊,抱著她,這樣就會給孩子增強戰勝恐懼的信心。
4、幫孩子擺脫依賴心理
如果我們事事包辦,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,導致孩子不但懶于動手,還懶於面對困難和挑戰。這也是孩子膽小、畏懼的重要原因。
因此,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即使孩子遇到難題,也不要完全幫孩子解決,而要給孩子留出一定的適應空間和鍛煉機會。
涵妮媽媽寄語:
我們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東西,同時要用心去「看見」那個有點害怕的孩子,這樣才能真正地去接納孩子的情緒,真正地幫孩子度過這種焦慮和恐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