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敏感孩子怎麼養?學會這4招,媽媽再也不擔心他的成長

你見過這樣的孩子嗎?第一次去別人家裡玩兒,凳子還沒坐熱就嚷嚷著讓媽媽帶他回家;遇到新的玩的專案,他需要仔細的觀察好一陣子才會加入進去;別的孩子需要大人提醒別爬那麼高別在大街上跑,這類孩子不需要你提醒,相反他們有無數的擔憂要提醒家長。我認識一個孩子,僅僅因為媽媽給他讀了公園關門的時間,他一路上就只關心會不會被關在公園裡邊回不了家,沒有走多遠他就催著媽媽往回走。

這類孩子往往內向的居多,有的在家裡和外面判若兩人。在熟悉的家裡他很健談,而到一個陌生的環境,他就會變得非常的穩定。當眾表達意見對他可是個大難題,他不是沒有看法,但是要他當眾說出來可是非常非常的困難。

什麼是高敏感孩子?

在瑞典,有個特殊的名詞叫「蒲公英兒童」,用來描述那些無論環境如何,他都能夠茁壯成長的兒童。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,這樣的兒童占大多數,只要父母足夠好,無論父母對孩子投入了多少時間,施以多少關注,只要孩子能夠對這些關注充分的利用,他們就會像蒲公英一樣茁壯成長。

但是對於高度敏感的孩子,足夠好也許不夠了,高度敏感的孩子是「蘭花」,澆水施肥不當就容易枯萎,他們需要更細緻的教育,但也有可能開出更絢爛的花朵。如果父母沒有給高度敏感的孩子合適的關注,他就有可能成為教室裡邊最被忽略的那群孩子之一。他們不淘氣,很少犯錯,但是也沒有什麼光彩照人的時刻;他們的想法也許在他們平靜的外表下翻江倒海,但是沒有人聽得到;他們忍受的痛苦,父母也忽略了,甚至孩子自己都意識不到,因為他們認為生活本來就該如此。

更糟糕的情況下,他們會成為情緒高度焦慮的孩子,不願意嘗試新鮮的事物,對自己也缺乏信心。他會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兒擔心,擔心考試,擔心人際關係,擔心父母,也擔心生活中的各種瑣事,生活對他們似乎更是負擔,而不是一種享受。他的小腦袋裡邊會設想各種可怕的可能性,擔心各種事情,他會小題大作,甚至無中生有。

高敏感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嗎?

如果你的家裡有這樣的孩子,我有個壞消息給你,也有個好消息給你。壞消息是,高敏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,是由孩子的基因所決定的,而養育方法無法改變氣質;好消息則是高度敏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不好,讓我們看一看高度敏感的名人,包括非常成功的人士沃倫-巴菲特、邁克爾-戴爾、比爾-蓋茨、約翰-肯尼等等世界首富二富都是高度敏感的人。

羅蒂姆-凱恩是最早的親子研究專家,他注意到大多數嬰兒接觸新事物的時候很膽大,可以平靜地注視著玩具,充滿好奇心並專心研究他們。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孩子,他們很緊張,你可以很容易覺察到他們的不安。凱恩追蹤了500個孩子,實驗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只有4個月大,到孩子4歲、7歲、11歲、15歲和成年後,研究人員都對他們進行了跟蹤的測試。

測試發現,這些孩子在4歲的時候更容易變得羞怯內向,7歲時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;但是凱恩也注意到了當這些孩子上學後,儘管他們中有些神經過敏,但多數人成績很出色,他們也能交到朋友,而且不會在青春期做出[吸·毒]、飆車等太越軌的行動;只有1/3的這類的孩子最後成為了焦慮型的成人,大部分人則變得更注重細節、嚴謹慎重的成功人士,特別適合在科學領域和財務分析領域。

高敏感孩子經常出現的生理特徵

如果你的家裡有這樣的孩子,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理解孩子。很多對家長不算事兒的小事情,對於高反應的孩子卻是翻江倒海的大事,就像你遇到了極度危險時的反應,你體驗到的焦慮會有身體上的反應,包括心跳加速、呼吸變淺、頭腦變輕、手出汗、不安感、疲憊、顫抖、肌肉緊張,或者感覺喉嚨裡有一個結,還包括頭痛、胃痛、背痛等等問題。

這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,高敏感的孩子可能經常體驗這些情緒,而且孩子的大腦裡邊的化學反應證實了這些。我們要知道,高敏感的孩子的大腦的硬體的設定與一般孩子是不一樣的。大腦裡邊有100億個神經元,而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來互相聯繫,突觸就像米開朗基羅為西斯廷禮拜堂所做的世界名畫一樣,上帝和亞當的手幾乎要碰到一起了,但中間保留一個微小的縫隙。神經元並不接觸,而是通過這個微小的縫隙傳遞神經的遞質,當神經遞質反復一次的連接某些大腦神經元時,孩子的大腦就產生了習慣的神經回路。

高度敏感的孩子大腦經常傳遞的神經遞質與一般孩子有很大的區別,血清素、多巴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之間的平衡,在一般孩子與高敏感孩子之間有巨大的區別。

理解你的孩子只是第一步,你還需要理解焦慮本身,最後才是幫助孩子處理焦慮的方法。

科學分析焦慮的來源

從歷史看,焦慮是人類在於生存適應的過程當中發展起來的基本情緒,在危險和潛在的危險出現前,焦慮情緒可以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的技能,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。換句話說,那些沒有焦慮的人類早就在遠古時期滅亡了。

從大腦科學的角度理解一下,人類是大腦由三個部分組成,爬行動物腦、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,邊緣系統有一個部位叫做杏仁核,是大腦的防禦中心。杏仁核就像一個救生員,讓我們遠離危險,比如說見到蛇,我們會感知危險,進入逃跑或者戰鬥的模式,危險過去後,前額的皮質層像刹車,通知杏仁核回到正常的狀態。但是如果產生下面兩種情況,大腦就進入了焦慮狀態:

1、刹車失靈。系統遲遲回不到穩定的狀態,大腦長期泡在壓力內,會導致一場災難,抑制大腦神經細胞的生成,破壞腦的可塑性,並且殺死海馬。

2、杏仁核並不是每次都那麼精准。也許會把木棍看成蛇,如果經常發生,杏仁核就變成了焦慮的罪魁禍首,讓我們在無需恐懼的時候變得焦慮。

高敏感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合適的幫助,可能發展成為各種各樣的未知擔憂,想像各種災難,並且想辦法逃避它們。這樣的生活,讓一些孩子時時刻刻處於一個高壓的狀態,讓另外一些孩子逃避未知,只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舒適的圈子裡,成為沉默的不被關注的人群。

對於高敏感的孩子,父母該怎麼做呢?

1、接受你的孩子,肯定他的氣質,在氣質的基礎上發展最優化的人格

這是父母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。很多高敏感孩子的父母常常認為孩子該更放得開一些,更勇敢一些,這就像你種下的是玉米想長出土豆一樣,當你強迫高敏感的孩子表現的像其他孩子那樣,他們尤其的脆弱,容易受到傷害,他們明明擔心,卻要裝作若無其事。這種行為讓他們系統超載,最後甚至可能崩潰。

家庭傳遞給孩子的資訊至關重要,如果內向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資訊是高敏感、是缺陷,他們往往會為自己而感到羞愧,更容易蜷縮回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
2、提高自信,讓高敏感的孩子獲得被他人欣賞的感覺

高敏感的孩子學習新技能是往往有些遲疑,這是因為高敏感的孩子對於未知的想像很多,而且他們會想像最壞的情況。因此不要催他,給他足夠的時間,讓他觀察,讓他適應。

高敏感的孩子通過觀察來學習,在可能的情況下,可以上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分解成可以接受的小模組,並從容地設定學習的步伐,高敏感的孩子在壓力小的情況下表現越好。

對於高敏感的孩子,規劃生活顯得很重要,當孩子面對新鮮事物時,你可以提前告訴他,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;當事情結束後,可以和孩子進一步的溝通,做一個複盤。

3、多和高敏感的孩子溝通,做正向的引導

和高敏感的孩子溝通非常非常的重要,這使得孩子知道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想法是被人欣賞的,也避免孩子走入牛角尖。

高敏感的孩子由於生理基礎的原因,他們會對自己說「不」,他們會三思而後行。如果不是在特別惡劣的環境下,他們比較容易發展出自律。因此對高敏感孩子的引導要有微妙的引導為主,而不必嚴格的強調紀律。

高敏感的孩子往往容易遷就他人,約束自己對他們很自然,但是如果會有冒險行為,他們需要更多的鼓勵,要知道高敏感的孩子往往擁有更豐富的內心的生活,他們的內心的世界鮮活生動,他們可以依靠內心的資源來指引生活。

高敏感的孩子很多是內向的,不擅長交際,但是內心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害羞孤僻。1999年刊登在英國《社會心理學》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,外向的孩子會把認識的孩子都當做朋友,而內向的孩子對朋友的定義更高一些。內向的孩子儘管不如外向的孩子在社交場合遊刃有餘,但內向的孩子對他人的感受非常的敏感,善於體貼,在一對一的環境下,能交到很好的朋友。

如果你家裡的寶寶恰好敏感又內向,父母要多創造一對一交朋友的機會,一個孩子不合適就換個孩子試試,給孩子機會,高敏感內向的孩子會交到很好的一輩子的深度朋友。

4、協助老師和高敏感孩子的溝通

對於高敏感內向、而且自理不超群的孩子來講,學校很可能充滿了困難和挑戰。在學校裡,高敏感的孩子被逼著快速寫作業,回答問題,完成任務,這都是他不願意面對的事情,因為這違反了他的節奏。學校對高敏感孩子來講干擾太多了,如果再遇上老師誤判孩子的能力和動機,就更是雪上加霜了。但是如果高敏感內向的孩子遇上有愛心的老師,有的時候往往會形成一對一的很好的關係,孩子會成為老師的小助手。

這個過程當中,家長幫助孩子和老師的溝通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
總結

綜上所述,如果你的家裡有高敏感或焦慮的孩子,家長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這些特徵是來自遺傳的,是孩子的天性,家長可以引導,但是想要改變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。同時,家長需要理解的就是焦慮本身,高敏感和高敏感帶來的焦慮並不意味是壞事情。

上面講的是對於一般高敏感的孩子的使用方法,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的焦慮到了需要醫療説明的地步,那麼您需要的是專業説明了。一般說來,有認知療法和藥物療法,認知療法著重四點:

一是孩子的焦慮教育,讓孩子瞭解焦慮;

二是身體管理,教給孩子一些瑜伽、冥想、呼吸類的放鬆方法;

三是進一步的説明孩子重建認知結構,説明孩子認識到負面焦慮與現實的區別;

四是對於一些特殊的焦慮環境,通過重現,逐步暴露,最後脫敏來幫助孩子。

由於這涉及到專業領域,我就不多講了。如果你家裡有高敏感的「蘭花兒童」,那麼恭喜你,因為如果養育得當,他可能會開出更加絢爛的花朵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