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同事聊天時,說起她家孩子諾諾,諾諾的身體從小就是體弱多病,沒少和醫院「打交道」。
這就導致了諾諾一直對醫院充滿著恐懼,她一見到醫生就會大哭大鬧。不管大人怎麼哄她,都不管用。
最後,大人實在沒辦法了,只能強行按住她,才能讓醫生得以順利打針。
其實諾諾的這種恐懼,源于她清楚的知道打針帶來的疼痛。其實,孩子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的恐懼,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不理解、沒接觸過,其本質是心理上的 不安全感。
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消除這種恐懼感呢?
恐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的情緒體驗
心理學家勞倫斯·科恩提到,成年人總認為「童年」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,然而我們搞錯了(或者忘記了),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,不僅有好奇、興奮和幻想,還有恐懼、憤怒和悲傷。
對孩子來說,恐懼是一種 很正常的情緒。
有研究發現,90%以上的正常孩子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:
40%的2~4歲的孩子至少恐懼一樣東西。 43%的6~12歲的孩子至少會恐懼七種東西。並且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 恐懼物件,年齡偏低的孩子恐懼以生理、物理和物質環境為主的 自然現象。
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他們開始恐懼以想像、交往、自尊為主的 心理和社會現象。
每個年齡段恐懼出現的不同情況:
1、6個月以下的孩子
高分貝的雜訊、突如其來的聲響(如雷聲、鞭炮聲、警笛聲等)以及身體突然失去支撐,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而哇哇大哭。
2、6個月~1歲的孩子
這個時期的孩子害怕一般意義上的陌生人,對於比較生疏的環境也會感到恐懼、害怕。
3、1~2歲的孩子
害怕一個人睡、害怕與父母分離、害怕受傷、害怕去醫院、害怕醫生,還害怕被稱為「壞蛋」的人。
4、2~3歲的孩子
孩子會害怕黑暗,害怕孤獨,還害怕父母爭吵。
5、3~5歲的孩子
孩子會害怕失敗,害怕被拒絕,害怕被嘲笑,害怕被懲罰,害怕黑影,害怕想像中的怪獸。
當孩子感到恐懼、害怕的時候,常常雙眉向中間緊皺,眼睛睜大,嘴巴大張。
另外,典型的恐懼微表情在孩子整個眉眼中呈現出因害怕而躲避、努力向後撤的狀態。
當我們觀察到孩子有這樣的表情時,說明孩子的內心是恐懼的,在這時就要適當安慰孩子,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。
父母要理解孩子對黑暗的恐懼
孩子在成長階段,對很多東西都是一個認識的過程,尤其對於 黑暗,孩子認識的時間尤其很長。